- 積分
- 80
- 金豆
- 金豆
- 在線時間
- 小時
- 最后登錄
- 1970-1-1
- 精華
- 聽眾
- 收聽
|
15#
發(fā)表于 2024-5-28 21:39
|
只看該作者
來自 中國來自: 中國
一:詩句雛形兩句初出,與蘇軾無關。
十五世紀末期,大約我國明朝弘治年間,日本禪宗二十四流之一“大應派”所屬“東陽英朝”開始經(jīng)由日本禪僧、出版商編輯匯總漢語禪詩,后完成《禪林句集》(又名《句雙紙》)。日本京都大德寺、妙心寺住持東陽英朝約在1428-1504年間,此句詩可能那時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。元祿六年(1693,康熙三十二年)《句雙紙》出版。此書匯集了大量漢文禪語詩句,其中有詩句:“到得歸來無別事,廬山煙雨浙江潮!贝司洳o任何出處或作者信息,也不存在前后其他詩句。目前查得,這應是此詩最早面世的形態(tài)。元祿六年(1693,康熙三十二年)日本出版《句雙紙》所載“到得歸來無別事,廬山煙雨浙江潮”。
二:形成四句詩的基本模式,并標注為蘇東坡所作。
趙學浩指出:可以找到的最早的提到這首詩的實體書,是明治二十七年(清光緒二十年,1894年)由京都貝葉書院藏版的《首書增補禪林句集》。此書正文記有“到得歸來無別事,廬山煙雨浙江潮”,在頁面天頭以小字注有“廬山煙雨浙江潮,不到千般恨不消”,在頁面地腳標有“東坡首尾吟”。京都貝葉書院藏版《首書增補禪林句集》中收錄的“東坡首尾吟”。
三:基本定型,明確標注為蘇東坡作品“首尾吟”,并且大量譯作日文出版發(fā)行。
作者找到日本大正4年(1915)由山田孝道(1863-1928)撰寫的《禪宗詞典》,尚未收錄“廬山煙雨浙江潮”詞條。而昭和十年(1935)開始出版流傳的中川澀庵著、今井福山!抖U語字匯》,列有專門詞條,詩句個別漢字稍有變化,估計是日語訓讀音相同而漢字寫法不同所導致。翻過1915年(大正4年)由山田孝道(1863-1928)撰寫的《禪宗詞典》,尚且沒有收錄“廬山煙雨浙江潮”的詞條,可能是當時此詩流傳度還趕不上現(xiàn)在。1935年(昭和10年)開始出版的中川澀庵著、今井福山(1854-1945)!抖U語字匯》,便有了專門的詞條,詩句個別漢字稍有變化,估計是日語訓讀音相同而漢字寫法不同所導致的。詩句順序與后來流傳的不同:“到得歸來無別事,廬山煙雨浙江潮。廬山煙雨浙江潮,不到千般恨不消!闭暮笥行∽肿ⅰ疤K東坡的首尾吟”。解釋只有一句:“悟ればとて、別に変りは無しの意”(即便說是覺悟后,也沒有什么變化)。
中川澀庵著、今井福山!抖U語字匯》中所載此詩四句。
1950年日本著名禪學者鈴木大拙在美國出版的《Living by Zen》,1957年改由日語出版的《由禪生活》(禪による生活,中譯名《禪與生活》)中,開篇引用了這首詩歌作為引子倒入正題,并且某種程度上還引用了《禪語字匯》相似的觀點,提出了這一詩作應是受北宋時禪僧青原惟信一段話的影響:“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,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及至后來,親見知識。有個入處,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”。
作者也作進一步分析認為:至于此詩是中國不知名民間作者所作,傳入日本,因為蘇東坡去過廬山、任職杭州,所以便認為是蘇東坡所作,還是原來就是日本人自己流傳形成,此后流傳到中國內(nèi)地,則需要更多、更早出版的作品作為證據(jù)。
新浪網(wǎng)曾刊發(fā)另一考證文章,提及李公羽曾發(fā)表相關論文。2022年5月27日,新浪網(wǎng)刊發(fā)《不做無聊之事,何以遣有涯之生》②一文,文末注明作者系中央財經(jīng)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教授,但未注姓名。文章批評一些“無聊”之人不經(jīng)考證即大量傳播此詩為蘇軾所作。文中列舉作者為此詩出處,數(shù)日翻檢資料,做大量考據(jù)的具體過程,并提到:“此外,國際人文學會(加拿大)主辦的《文化中國》③ 2021年第3期刊登了中國蘇軾研究學會李公羽論文《“廬山煙雨浙江潮”并非蘇軾作品》,但我沒看到這篇論文全文!
李公羽《“廬山煙雨浙江潮”并非蘇軾作品》,全文1.6萬字,在國際人文學會(加拿大)主辦的《文化中國學刊》發(fā)表之后,中國網(wǎng)等多家媒體摘要轉(zhuǎn)發(fā),“蘇學研究”公眾號也全文刊出。④
國際人文學會(加拿大)主辦的《文化中國學刊》刊登李公羽《“廬山煙雨浙江潮”并非蘇軾作品》全文。
①《據(jù)傳作者為蘇軾的《觀潮》最早出自哪本古籍?》,知乎。
②《不做無聊之事,何以遣有涯之生》,新浪,2022年05月27日。
③李公羽《“廬山煙雨浙江潮”并非蘇軾作品》,國際人文學會(加拿大)《文化中國學刊》,2021年第3期,第162頁。
④李公羽 《“廬山煙雨浙江潮”并非蘇軾作品》,《蘇學研究》,2021年10月18日。
|
|